图书介绍
中国近海与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宋金明,徐永福,胡维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143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33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551页
- 主题词: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海与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海洋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概况1
第一节 近海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概况1
一、全球变化与海洋碳循环1
二、海洋碳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3
三、海气界面碳的交换与海洋碳源汇6
四、近海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9
五、中国近海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分析10
第二节 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18
一、营养盐的水平与变化对海洋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18
二、海水酸碱度与海洋碳迁移转化的关系21
三、氧化还原环境对碳迁移转化的控制作用23
第三节 海水颗粒有机碳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27
一、海水中POC的地球化学特征28
二、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32
三、POC与营养盐的耦合关系35
第四节 海洋碳的分析测定方法38
一、海水溶解无机碳的简易测定方法38
二、海洋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无机碳的测定44
第五节 近海碳收支过程研究的样品采集49
一、长江口枯水与丰水季节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49
二、南黄海综合调查与北黄海沉积物样品的获得52
三、胶州湾碳收支研究航次54
参考文献56
第二章 中国近海海水碳收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63
第一节 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海水无机碳体系的地球化学特征64
一、长江口海域海水溶解无机碳64
二、南黄海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85
三、胶州湾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98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碳通量102
一、长江口海域海-气界面碳通量102
二、南黄海海-气界面碳通量108
三、胶州湾海-气界面碳通量的月际变化110
四、渤、黄、东海海-气界面碳通量113
第三节 影响与控制海水无机碳体系与碳源汇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120
一、影响长江口海域的水文、化学及生物因素120
二、影响南黄海海域海水溶解无机碳与碳源汇强度因素的分析158
三、胶州湾海水溶解无机碳与碳源汇强度的控制体系162
第四节 长江口海域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其影响因素163
一、长江口水体有机碳的分布特征164
二、长江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影响因素170
三、有机碳与颗粒有机氮、磷及浮游生物的关系177
第五节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及对POC垂直沉降的影响191
一、长江口海域海水中的POC191
二、颗粒有机碳垂直转移量的估算方法198
三、东海丰水期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及其对POC垂直通量的影响202
第六节 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206
一、秋冬季节 DOC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206
二、DOC与浮游生物、水文结构和化学耗氧量(COD)的关系212
三、DOC变化趋势分析216
参考文献219
第三章 中国近海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及氮、磷、硅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227
第一节 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的无机碳227
一、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228
二、影响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因素的分析247
三、不同形态无机碳的相互转化及其在碳循环中的贡献259
第二节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无机碳273
一、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无机碳273
二、影响胶州湾海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因素的分析276
三、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碳的关系279
第三节 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283
一、胶州湾沉积物中高含量的生源硅与浮游植物生长硅限制的关系283
二、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磷来源的分析288
第四节 黄海沉积物中氮、磷对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296
一、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粒度结构296
二、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对氮循环潜在贡献的分析312
三、南黄海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324
四、北黄海柱状沉积物氮的地球化学特征332
参考文献342
第四章 中国近海环流与北太平洋对人为碳的吸收347
第一节 中国近海环流模式347
一、概述347
二、中国近海环流模式介绍350
三、中国近海环流数值模拟359
四、中国近海资料同化378
第二节 北太平洋对人为碳的吸收390
一、概述390
二、模式描述392
三、模拟结果396
参考文献416
第五章 太湖的碳收支过程424
第一节 太湖水-气界面碳交换特征424
一、太湖的自然地理概况424
二、太湖水-气界面CO2与CH4通量日变化特征427
三、CO2通量年变化434
四、CH4与CO2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438
第二节 太湖水体碳的形态与时空变化特征449
一、太湖水体碳的储存形态449
二、太湖水体碳的水平分布451
三、太湖水体碳的垂直变化460
四、太湖水体碳的时间变化463
第三节 太湖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与沉积物-水界面交换470
一、太湖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470
二、太湖碳的沉积速率479
三、沉积物-水界面碳的交换481
第四节 太湖的水陆碳交换与碳收支487
一、太湖水陆碳交换487
二、太湖碳的收支489
参考文献493
第六章 武汉东湖的碳收支过程494
第一节 研究概述494
一、湖泊碳循环研究的基本情况494
二、湖泊碳的形态、碳库以及碳循环特点495
三、本研究的特点497
四、所研究的典型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自然地理概况498
五、长江中下游湖水碳与氮、磷的比较501
第二节 东湖与保安湖扁担塘的水-气界面碳通量504
一、东湖水-气界面的碳通量504
二、保安湖扁担塘沉水植被对水-气界面碳通量的影响514
第三节 东湖的沉积物碳库、碳收支及长江中下游湖水碳与氮、磷的关系521
一、武汉东湖沉积物中的碳521
二、东湖碳收支的估算524
三、长江中下游湖水中的碳、氮与磷的关系525
参考文献528
热门推荐
- 688565.html
- 609086.html
- 570488.html
- 1408368.html
- 2615046.html
- 2038564.html
- 3105997.html
- 2400369.html
- 1691477.html
- 3097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5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1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1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56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2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9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48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01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0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