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肾移植分子免疫基础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瑞发,马腾骧主编;姚智,那彦群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822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肾-移植术(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肾移植分子免疫基础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先天细胞免疫与分子调节3
第1章 肾脏免疫学研究的历史与进展3
目录3
一、T淋巴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11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11
第2章 T淋巴细胞的分化与调节11
二、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13
一、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16
第二节 T淋巴细胞的发育16
二、成熟T细胞的分化17
三、免疫突触与T细胞活化20
一、T细胞亚群的分化22
第三节 T细胞亚群的分化与调节22
二、Th细胞分化的调控23
二、NK细胞表型的变化34
一、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布34
第3章 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学特性34
第一节 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布与表型34
一、NK细胞发育与分化的场所35
第二节 自然杀伤细胞的发育与分化35
三、NK细胞与T细胞分化发育的关系36
二、NK与T、B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36
四、细胞因子对NK细胞分化的调节37
三、NK细胞杀伤移植物的识别机制40
二、NK细胞杀伤功能与靶细胞MHC-Ⅰ类分子40
第三节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与识别功能40
一、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几种模式40
四、NK细胞受体的发现41
一、细胞毒作用47
第四节 自然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47
四、NK细胞的抗病毒感染功能48
三、NK细胞的黏附功能48
二、合成与分泌细胞因子48
五、NK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50
一、NKT细胞的分类52
第五节 自然杀伤T细胞52
三、NKT细胞的活化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53
二、NKT细胞的发生53
四、NKT细胞的功能与移植免疫54
一、抗原递呈原理与分子机制59
第一节 抗原递呈细胞59
第4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免疫应答59
二、树突状细胞与免疫应答66
三、抗原递呈B淋巴细胞与免疫应答72
四、巨噬细胞与免疫应答75
一、免疫应答概述78
第二节 免疫应答78
五、递呈同种异型抗原的APC78
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79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81
第三节 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应答概述86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递呈与识别机制87
一、移植物同种异型抗原87
三、T、B细胞激活90
四、效应阶段—移植物损伤91
五、移植免疫耐受94
一、中性粒细胞颗粒96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生物学96
第5章 中性粒细胞与免疫96
二、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105
四、中性粒细胞的自发性凋亡108
三、中性粒细胞的一般免疫功能108
五、中性粒细胞与感染免疫的调节110
一、PMNs作为APC113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与抗原递呈113
二、PMNs与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诱导115
第三节 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117
一、PMN的趋化118
二、PMN的黏附聚集120
三、PMN的活化及其介导的组织损伤122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策略:抑制白细胞激活及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124
第四节 中性粒细胞与移植免疫应答125
二、中性粒细胞与移植排斥反应126
一、中性粒细胞调节T细胞反应的几个关键环节126
三、Toll样受体的分子结构特征131
二、Toll样受体的分布131
第6章 Toll样受体与细胞免疫131
第一节 概述131
一、Toll样受体的发现131
一、TLR4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活化调节机制132
第二节 Toll样受体的生物免疫作用132
三、其他Toll样受体的激活与调节136
二、TLR2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活化调节机制136
第三节 Toll样受体与移植免疫138
第四节 结语139
第一节 概述145
第7章 肾移植排斥的分子与细胞介导机制145
第二篇 肾移植排斥细胞介导的分子机制145
一、MHCⅠ类分子146
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移植排斥146
二、MHCⅡ类分子147
第三节 MHC与抗原递呈细胞148
三、MHCⅡ类基因的转录调控148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辅助细胞150
二、T细胞活化和辅助细胞151
第四节 HLA与移植排斥153
第五节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154
一、识别途径155
第六节 同种异体识别155
三、核受体(CD4和CD8)156
二、T细胞受体与识别156
一、共刺激分子家族157
第七节 共刺激信号和T细胞活化157
二、共刺激信号在T细胞激活中的作用159
三、共刺激分子与移植排斥162
一、干扰素的分类与生物学特点170
第一节 IFN-γ与移植肾免疫排斥170
第8章 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免疫分子作用170
二、干扰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171
三、IFN-γ与肾移植排斥反应172
一、趋化因子与趋化因子受体175
第二节 趋化因子与移植肾排斥反应175
二、趋化因子对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178
三、趋化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180
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肾移植排斥中的作用182
五、结语188
二、C4d的分子特征与免疫活性189
一、概述189
第三节 C4d与移植肾排斥189
六、抗体对移植物的损害作用190
五、同种抗体190
三、C4d的检测方法190
四、C4d检测结果的判定190
七、HLA抗体的检测191
八、C4d与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关联192
九、C4d与移植肾病理组织学改变193
十、C4d与移植肾急性排斥194
十一、C4d与移植肾慢性排斥195
十二、C4d与抗移植排斥治疗196
十三、回顾与展望197
二、CD40/CD40L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198
一、CD40/CD40L的分子198
第四节 CD40/CD40L与移植肾免疫排斥反应198
四、CD40/CD40L与移植免疫排斥201
三、CD40/CD40L在人类肾脏组织中的表达201
二、CD30/CD30L的表达及其意义203
一、CD30/CD30L的分子特性203
第五节 CD30/CD30L与移植肾排斥反应203
三、CD30/CD30L与Th2型细胞及其相关疾病204
四、CD30/CD30L的生物学功能205
六、sCD30与移植免疫排斥207
五、sCD30与CsA的相关性207
八、sCD30在临床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前景212
七、sCD30在移植免疫机制中的作用212
十、肾移植前后sCD30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214
九、肾移植前后sCD30水平与CsA C0,CsA C2的相关性214
十一、肾移植前后sCD30的动态变化217
一、Fas/FasL的分子218
第六节 Fas/FasL与移植肾免疫排斥反应218
二、Fas/FasL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219
三、Fas/FasL与移植免疫排斥220
四、Fas/FasL相关的死亡信号转导221
一、IL-6的分子与结构特征222
第七节 IL-6与移植肾免疫排斥反应222
二、IL-6受体与免疫分子调节223
四、IL-6水平与肾移植排斥反应224
三、IL-6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224
二、IL-10基因及其多态性226
一、IL-10的生物学活性226
第八节 IL-10与肾移植排斥226
四、IL-10水平与免疫抑制剂的关系227
三、IL-10与肾移植急性排斥227
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228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活性228
第九节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肾移植排斥228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激活228
五、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慢性肾移植排斥229
四、转化生长因子β1与急性肾移植排斥229
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免疫抑制剂的关系230
一、超急性排斥的病因学机制243
第一节 超急性排斥反应243
第三篇 移植肾损伤的病理与分子病理243
第9章 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与防治策略243
三、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244
二、超急性排斥的病理组织学改变244
四、H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45
六、HAR的临床对策246
五、HAR的治疗与预防246
二、加速性排斥反应的病因学机制247
一、概述247
第二节 加速性排斥反应247
五、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248
四、临床特点248
三、加速性排斥的病理组织学改变248
一、概述249
第三节 急性排斥反应249
六、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治疗与预后249
二、急性排斥的免疫学机制250
三、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252
四、临床表现254
五、免疫学检查25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256
七、治疗与预后261
二、发病机制262
一、概述262
第四节 慢性排斥反应262
三、病理组织学改变263
七、治疗与预后264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264
四、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264
五、临床表现264
一、免疫排斥介导的移植肾损伤267
第一节 移植肾功能损伤的相关病理学因素267
第10章 移植肾损伤的病理组织学267
二、非免疫因素与移植肾功能损伤270
第二节 移植肾免疫损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271
二、肾移植排斥反应与病理组织学改变272
一、同种异体组织免疫排斥原理272
二、免疫抑制剂性肾损害277
一、移植肾感染277
第三节 非免疫性因素对移植肾损伤的病理改变277
一、移植肾组织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278
第四节 移植肾组织活检的意义与评价278
二、肾活检在评价移植肾功能中的作用279
三、移植肾穿刺术与并发症280
第二节 急性排斥反应肾损伤的分子病理284
第一节 概述284
第11章 移植肾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284
二、急性排斥肾损伤的分子机制285
一、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相关分子285
三、多肽类生长因子与移植肾排斥反应289
四、补体蛋白表达与移植肾排斥反应290
五、细胞黏附分子与移植肾排斥反应291
六、缺血/再灌注与移植肾损伤292
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在移植肾中的表达293
八、C反应蛋白与移植肾损伤294
一、移植肾慢性排斥的分子机制295
第三节 慢性移植肾功能损伤的分子病理295
二、移植肾肾病的分子机制297
第二节 颗粒酶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特性303
第一节 穿孔素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特性303
第12章 穿孔素-颗粒酶与移植肾排斥反应303
第三节 穿孔素-颗粒酶与移植物排斥反应304
二、pGEM4-颗粒酶B及pGEM4-穿孔素质粒的酶切与片段分离305
一、模板的构建与获取方法305
第四节 颗粒酶B及穿孔素基因特异性竞争DNA模板的构建与获取方法305
六、质粒的扩增及大量提取306
五、重组克隆的筛选306
三、连接306
四、转化306
七、结果307
第五节 穿孔素和颗粒酶的临床应用前景308
一、选择素家族314
第二节 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黏附分子314
第13章 黏附分子与移植肾免疫排斥反应314
第一节 概述314
二、整合素家族316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318
五、CD44分子319
四、钙黏蛋白319
一、黏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迁移320
第三节 黏附分子与肾移植排斥320
二、黏附分子与淋巴细胞激活322
三、黏附分子与免疫效应细胞协同作用323
第一节 一氧化氮的生物调节作用325
第14章 一氧化氮与移植肾损伤325
二、一氧化氮对球管反馈的调节326
一、一氧化氮对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26
第二节 一氧化氮与细胞免疫作用326
第三节 一氧化氮对肾脏的生理调节作用326
一、一氧化氮与急性排斥反应327
第四节 一氧化氮与移植肾排斥反应327
三、一氧化氮对肾素分泌的调节327
四、一氧化氮对水钠排泄的影响327
五、决定盐加压效应的敏感性327
六、对系膜细胞的作用327
二、一氧化氮与慢性排斥反应328
第五节 一氧化氮与合成酶329
一、ecNOS与肾移植排斥反应330
第六节 一氧化氮合成酶与肾移植排斥反应330
二、iNOS与肾移植排斥反应331
三、ncNOS与肾移植排斥反应332
第一节 概述337
第15章 移植排斥理论与移植耐受337
第四篇 肾移植抗排斥反应的研究337
第二节 移植排斥的理论338
一、单向移植排斥理论339
二、双向移植排斥理论340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器官移植排斥342
一、免疫耐受研究的历史343
二、自身耐受的机制344
三、人工诱导免疫耐受348
四、器官移植耐受研究的概况350
五、诱导移植耐受防止器官移植排斥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前景358
一、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360
第二节 调节性T细胞类型360
第16章 调节性T细胞与移植耐受360
第一节 概述360
第三节 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与移植耐受361
二、“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361
三、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调控362
二、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及作用机制362
一、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特征362
二、“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与作用机制363
一、“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363
四、自然发生的调节性T细胞与移植耐受363
第四节 “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与移植耐受363
一、NKT细胞364
第五节 其他类型调节性T细胞364
三、“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与移植耐受364
一、TGF-β与调节性T细胞365
第六节 对调节性T细胞具有重要影响的分子及其作用365
二、CD8+调节性T细胞365
三、Foxp3与调节性T细胞366
二、IL-10与IL-10产生CD4+Tr细胞及自然形成的CD4+CD25+Tr细胞366
第八节 展望367
第七节 调节性T细胞与临床移植耐受的建立367
一、概述372
第一节 单克隆抗体作用的靶抗原372
第17章 单克隆抗体抗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372
二、CD受体的分类与功能373
一、单克隆抗体的分类374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分类与实践374
二、MoAbs在抗移植排斥中的应用375
第一节 概述381
第18章 免疫抑制剂抗移植排斥的应用381
三、毒副作用382
二、临床应用382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382
一、作用机制382
一、硫唑嘌呤383
第三节 抗代谢药383
二、麦考酚酸酯384
四、来氟米特385
三、咪唑立宾385
一、环孢素A386
第四节 钙调蛋白抑制剂386
二、他克莫司389
一、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90
第五节 生物免疫抑制剂390
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391
三、单克隆抗体392
二、雷公藤苷394
一、西罗莫司394
第六节 其他免疫抑制剂394
三、百零胶囊395
二、HLA分子与免疫识别399
一、概述399
第五篇 肾移植相关问题的研究399
第19章 组织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399
第一节 HLA组织配型的分子免疫基础399
三、MHC的分子免疫作用401
四、HLA抗原分类403
五、组织配型策略在器官移植中的意义404
一、交叉配型406
第二节 组织配型方法在肾移植中的应用406
二、HLA组织配型407
一、抗HLA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411
第三节 HLA组织配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411
三、细胞因子基因型配型411
二、对急性排斥反应和激素冲击治疗的影响413
三、HLA组织配型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415
四、对再次移植和高危组受者的影响416
一、自由基作用421
第一节 离体肾脏保存中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机制421
第20章 离体肾脏的保存421
第二节 常用的器官保存液422
四、细胞色素P-450来源的催化铁的释放422
二、钙超载性损伤422
三、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422
一、仿细胞外液型保存液423
四、非体液型保存液424
三、与血浆类似的保存液424
二、仿细胞内液型保存液424
六、含有生长因子的保存液425
五、含有中药成分的肾脏保存液425
一、保存方法427
第三节 常用的肾脏保存方式427
二、延长肾脏保存时间的方法428
二、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历史431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概念431
第21章 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431
第一节 流式细胞仪的概念与发展历史431
第二节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432
二、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433
一、流式细胞仪的种类433
一、监测肾移植术后病人的免疫状态435
第三节 流式细胞技术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435
二、在组织交叉配型中的应用436
五、检测尿液预测移植肾排斥438
四、活化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438
三、HLA-Ⅰ类和Ⅱ类特异性抗体的筛查438
六、在移植免疫耐受研究中的应用439
八、在基础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440
七、在异种移植免疫中的应用440
第二节 螺旋CT445
第一节 概述445
第22章 螺旋CT和MRI对活体445
供肾的估价445
三、螺旋CT对活体供肾的估价446
二、正常肾脏与肾血管的CT扫描446
一、肾脏螺旋CT扫描技术446
二、磁共振尿路造影448
一、肾脏MRI检查技术448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448
三、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活体供肾的估价449
一、供肾的选择453
第二节 活体供肾的选择与准备453
第23章 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453
第一节 概述453
一、经腹腔入路腹腔镜取肾术454
第三节 腹腔镜供肾切取手术454
二、手术前准备454
二、经腹膜后入路的腹腔镜取肾术457
三、手辅助腹腔镜供肾切取术458
第一节 概述461
第24章 肾移植相关并发症的超声学判定461
一、肾脏体积与正常值463
第二节 正常肾脏结构的超声学特征463
三、多普勒各项指数464
二、多普勒声像图464
一、肾周积液465
第三节 移植肾周围并发症465
四、容积血流测定465
五、脓肿的形成466
四、血肿466
二、尿性囊肿466
三、淋巴囊肿466
一、血管并发症467
第四节 移植肾血管并发症467
五、动脉狭窄468
四、肾段血管梗死468
二、动脉血栓形成468
三、肾静脉血栓形成468
八、动静脉瘘469
七、动脉瘤与假性动脉瘤469
六、疑似血管狭窄性病变469
一、移植肾的排斥反应470
第五节 移植肾排斥的超声判断470
二、急性肾小管坏死471
四、结语472
三、环孢素A毒性反应472
一、维持性血液透析对免疫状态的影响473
第一节 维持血液透析对受者免疫状态的影响473
第25章 受者免疫状态与移植肾存活的关系473
一、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474
第二节 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及免疫功能监测474
二、无透析肾移植的意义474
二、免疫监测指标及意义475
三、HLA错配与移植肾存活的关系478
二、免疫反应状态与移植肾存活的关系478
第三节 受者免疫状态与移植肾存活的关系478
一、低免疫反应状态的特征与可能机制478
四、PRA与移植肾存活的关系479
五、降低受者免疫反应与措施480
二、肾移植病人感染的临床特点483
一、感染的原因483
第26 章肾移植病人的感染与治疗483
第一节 肾移植受者感染的原因与特点483
第二节 细菌感染484
三、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的感染484
一、肺部感染485
三、结核菌感染486
二、尿路感染486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488
第三节 病毒感染488
二、肝炎病毒感染492
第四节 真菌感染493
一、念珠菌感染494
二、曲霉菌感染496
二、IgA肾病500
一、概述500
第27章 移植肾复发性肾小球病500
第一节 移植肾复发性肾小球病500
四、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Ⅱ型502
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502
五、膜性肾病503
六、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04
七、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型肾小球肾炎506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507
一、概述507
八、其他类型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507
第二节 移植肾继发性肾小球病507
三、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508
四、过敏性紫癜肾炎509
五、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510
七、系统性硬化症511
六、淀粉样变性病511
第三节 移植肾原发性肾小球病512
一、膜性肾病512
二、移植性肾小球病513
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513
四、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13
五、Alport综合征514
第四节 携入性肾小球病515
一、携入性IgA肾病515
二、其他携入性肾炎516
第五节 肾移植病人的蛋白尿516
第28章 肾移植与代谢性疾病523
第一节 肾移植后再发性糖尿病肾病523
一、概述523
二、发病原因523
三、预防与治疗525
一、概况527
二、发病原因527
第二节 肾移植病人的高脂血症527
三、预防与治疗528
一、概况529
二、发病原因529
第三节 与肾移植相关的肾性骨病529
三、甲旁亢的筛查与诊断531
四、预防与处理531
五、甲状旁腺切除的指征532
三、高草酸尿症533
二、高尿酸血症533
四、胱氨酸症533
一、淀粉样变性533
第四节 与肾移植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533
第29章 肾移植与肿瘤535
第一节 肾移植与肿瘤发生概况535
一、免疫功能的减退536
二、癌基因的激活536
第二节 肾移植与肿瘤发生的相关因素536
四、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537
五、免疫抑制剂与癌基因激活537
三、移植物慢性抗原刺激537
一、肿瘤发病率的一些特点538
第三节 肿瘤发病率的特点与类型538
二、发生规律与生物学特性538
六、获得性肾囊肿与肾细胞癌538
三、常见肿瘤的类型539
二、治疗策略540
一、预防策略540
三、综合防治策略540
第四节 肾移植术后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策略540
第一节 肾移植术后早期血管并发症544
一、移植肾出血544
第30章 肾移植术后的血管性疾病544
二、肾动脉栓塞545
三、肾静脉栓塞545
四、移植肾动脉狭窄546
一、概述547
第二节 移植肾血管炎547
二、发病机制547
五、动静脉瘘547
四、预后548
第三节 肾移植后高血压548
三、病理特点548
一、肾移植后高血压的病因与机制549
二、临床表现550
三、治疗551
第一节 肾移植术前受者血液透析的相关问题554
一、血液净化治疗对免疫系统的调节554
第31章 血液净化在肾移植病人中的应用554
二、血液透析充分性的评价556
第二节 肾移植术前受者输血的相关问题558
一、白细胞抗原的产生558
二、红细胞抗原的产生559
三、输血与感染问题559
第三节 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560
一、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560
四、群体反应性抗体问题560
三、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561
四、免疫耐受的调节作用561
二、在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561
一、血液净化治疗在肾移植病人中的作用562
二、血液净化治疗对移植肾成活率的影响562
第四节 结语562
一、异种移植定义564
第一节 异种肾移植研究历程564
二、异种移植的分类564
第32章 异种肾移植的研究策略与进展564
三、异种肾移植的研究历史565
四、异种肾移植的研究现状566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567
二、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或急性血管排斥反应567
第二节 异种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与机制567
三、细胞性异种排斥反应569
第三节 异种肾移植抗免疫排斥反应策略569
一、抗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策略570
二、抗急性血管排斥反应的研究策略572
第四节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与异种移植575
一、PERV的分子特性575
三、抗细胞排斥反应的策略575
二、PERV的检测方法576
三、PERV在异种移植的研究现状576
四、对PERV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577
第五节 异种肾移植面临的挑战与前景578
一、面临的挑战与努力的方向578
二、临床应用前景579
附录 关键词英汉对照586
热门推荐
- 2726571.html
- 3789870.html
- 1684404.html
- 2639933.html
- 2934107.html
- 2105356.html
- 3542822.html
- 612756.html
- 3462340.html
- 2984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4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9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5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4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5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76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6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