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车辆理论基础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孔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 ISBN:780172080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车辆理论基础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车辆理论的内容及本书编写目的1
二、我国车辆工业的发展过程与现状1
三、车辆产品发展重点4
四、汽车工业的技术政策5
五、今后十年中国汽车工业重点发展的产品与技术5
第二章 车辆行驶力学8
第一节 车辆的驱动力8
一、发动机转矩8
二、传动系机械效率9
三、轮胎的半径9
四、转动系的传动比11
第二节 车辆直线行驶时的阻力11
一、滚动阻力12
二、空气阻力19
三、上坡阻力21
四、加速阻力21
五、牵引阻力22
第三节 轮胎的附着性能23
一、附着力23
二、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24
三、滑转与滑移25
第四节 车辆转向时受力分析27
一、轮胎的侧偏特性27
二、侧偏力、侧偏刚度及其影响因素29
三、外倾侧向力、回正力矩和翻转力矩30
第五节 车辆的整车受力分析32
一、车辆行驶的条件32
二、汽车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33
三、拖拉机在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35
第三章 车辆的动力性和牵引性38
第一节 车辆动力性的评价指标38
第二节 车辆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39
一、车辆的驱动力图39
二、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40
三、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确定车辆的动力性评价指标40
第三节 车辆的动力特性43
一、动力因数和动力特性图43
二、用动力特性图确定动力性评价指标44
第四节 运输工况车辆的功率平衡45
一、功率平衡图45
二、车辆动力性指标的确定47
第五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车辆的动力性48
一、液力变矩器的特性48
二、发动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特性50
三、装有液力变矩器车辆的驱动力图52
第六节 牵引工况车辆的功率平衡和牵引效率53
一、功率平衡方程式53
二、牵引效率54
第七节 车辆的牵引特性56
一、牵引特性曲线56
二、理论牵引特性曲线的绘制和分析57
三、影响车辆牵引性能的因素59
四、车辆牵引特性的主要评价指标60
第八节 车辆的动力性试验61
一、路上试验61
二、室内试验63
第九节 车辆的牵引试验67
一、牵引试验的条件67
二、牵引试验需测参数67
三、试验步骤68
第四章 车辆的燃料经济性69
第一节 车辆的燃料经济特性69
一、车辆燃料经济性指标69
二、车辆燃料经济性计算70
三、稳定行驶车辆的燃料经济特性74
第二节 车辆燃料经济性的影响因素75
一、使用方面75
二、车辆结构方面77
三、发动机方面79
第三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车辆的燃料经济性计算82
第四节 拖拉机的经济性83
一、拖拉机机组生产率83
二、燃料及润滑油等消耗量84
第五节 车辆燃料经济性试验84
一、车辆的加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85
二、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85
三、多工况燃料消耗量试验85
四、限定条件下平均使用燃料消耗量试验87
第五章 动力系统参数的选择与匹配88
第一节 汽车、农用运输车动力系统参数的选择与匹配88
一、车速和发动机功率的选择88
二、最小传动比与最大传动比的选择91
三、传动系挡数及各挡传动比的选择92
四、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选择动力装置参数95
五、自动变速系统的参数匹配95
六、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参数选择和匹配96
第二节 拖拉机动力系统参数的选择与匹配97
一、车速的选择98
二、牵引力和驱动力的确定98
三、功率的确定99
四、传动比的选择与匹配100
第三节 车辆用柴油机特性点的选取102
一、柴油机的负荷率102
二、柴油机的标定功率点102
三、转矩适应性系数103
四、工作稳定性要求103
五、稳定调速率104
第六章 车辆的制动性105
第一节 制动性的主要评价指标105
一、车辆的行车制动性评价指标105
二、车辆的驻车制动性评价指标105
第二节 制动轮的受力分析106
一、车辆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107
二、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108
第三节 车辆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111
一、制动效能的评价指标111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112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114
第四节 制动时车辆的方向稳定性116
一、车辆的制动跑偏117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丧失转向能力119
第五节 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及其对制动过程的影响122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122
二、理想的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123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125
四、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定比值的车辆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126
五、利用附着系数及附着效率129
六、对前、后车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131
第六节 装有ABS装置的车辆的制动性能133
一、概述133
二、制动系响应时间和临界角减速度134
三、车轮防抱制动系统135
四、装有ABS车辆的制动性能136
第七节 驻车制动性137
一、车辆在坡道上驻车时的受力分析137
二、最大驻坡能力(驻车坡度)的确定138
第八节 车辆的制动性试验139
一、路面制动试验139
二、制动性室内试验140
第七章 车辆的操纵稳定性141
第一节 概述141
一、车辆坐标系141
二、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内容142
三、车辆的稳态和瞬态转向特性及其基本特点142
四、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144
第二节 车辆的转向操纵特性145
一、车辆的低速转向特性145
二、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146
三、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的三种类型148
四、影响车辆稳态转向特性的主要因素151
五、车辆在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响应152
六、车辆在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155
七、车辆的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157
第三节 车辆转向系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及高速稳定性158
一、前轴操纵机构的振动158
二、转向轮的稳定效应160
三、操纵轻便性162
四、高速稳定性163
第四节 悬架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164
一、悬架对车轮倾斜角的影响164
二、侧倾时悬架导向机构引起的轴转向165
第五节 车辆的纵向稳定性与横向稳定性166
一、车辆的纵向稳定性166
二、车辆的横向稳定性169
第六节 履带车辆的转向理伦和转向特性170
一、履带车辆的转向运动学和动力学170
二、影响履带车辆转向能力的因素173
三、履带车辆的转向特性174
第七节 车辆操纵稳定性试验175
一、稳态回转试验176
二、蛇行试验178
三、转向瞬态响应试验178
四、转向回正性能试验179
五、转向轻便性试验180
第八章 车辆的平顺性184
第一节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评价184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84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187
第二节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188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188
二、路面对四轮车辆的输入功率谱密度190
第三节 车辆振动系统的简化模型及系统固有特性191
一、车辆振动系统的简化模型191
二、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194
第四节 单质量系统的振动197
一、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197
二、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198
第五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203
一、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203
二、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207
三、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208
四、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209
第六节 双轴车辆的振动213
一、振型分析213
二、前、后轮输入的频率响应函数矩阵215
三、计算前、后轮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217
四、轴距中心处垂直位移zc和车身俯仰角位移?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2f的幅频特性218
五、车身上任一点P的垂直位移z2p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2f的幅频特性219
六、?2p及?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的计算220
第七节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222
第八节 车辆的平顺性试验223
一、车辆振动系统的结构参数的测定223
二、悬挂系统部分固有频率(偏频)和阻尼比的测定223
三、车辆振动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的测定224
四、平顺性评价试验224
第九章 车辆的通过性226
第一节 车辆的地面通过性226
一、车辆地面通过性的评价指标226
二、土壤的可通过性226
三、圆锥指数法227
第二节 车辆的几何通过性229
一、车辆的几何失效形式229
二、车辆几何失效条件及评价指标230
第三节 车辆越过障碍的条件232
一、两轮驱动车辆的垂直越障条件232
二、四轮驱动车辆的垂直越障条件235
三、越过沟壕的条件236
第十章 车辆的安全性237
第一节 车辆安全性的影响因素237
第二节 驾驶员——车辆——环境系统及安全性238
第三节 驾驶员的行为特征238
一、驾驶员的心理特征238
二、驾驶员的生理特征239
三、驾驶员的反应能力239
四、疲劳与酒后的心理和生理特征240
第四节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240
一、主动安全240
二、被动安全242
第五节 车辆的碰撞基础244
一、车辆的碰撞过程245
二、车辆碰撞的基本假设和用于车辆碰撞的基本定理246
三、车辆碰撞的速度分析246
第十一章 污染与公害249
第一节 车辆噪声249
一、概述249
二、车内噪声253
三、车外噪声256
四、车辆噪声源分析257
五、整车噪声试验261
第二节 排放污染262
一、汽车排气污染物及其危害262
二、汽车排放污染物控制项目263
三、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263
主要参考文献266
本书常用符号267
热门推荐
- 2947208.html
- 3001548.html
- 1914356.html
- 1192353.html
- 2442684.html
- 1695168.html
- 1402376.html
- 1759034.html
- 2970652.html
- 3804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13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5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7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1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5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3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3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4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7081.html